央视主持人自曝后悔离职,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“驯兽师效应”

订单问题或者资源求助可联系客服(免费领取一部福利资源)

央视主持人自曝后悔离职,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“驯兽师效应”

央视主持人自曝后悔离职,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“驯兽师效应”

洞见

最近,央视前主持人杨茗茗火了。

她在社交平台公开发视频,说自己后悔离职了。

当年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央视的工作,自己创业,信心满满地打拼自己的事业。

但是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

她发现,创业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。

离开了央视的庇护,世界对她展开了残酷的一面,而她却没有做好准备,导致自己被坑,被骗。

而且当年在央视只需要做好主持的本职工作。

开公司之后,当了老板,她发现自己各个方面都要学习。要管人,要管财务,要对接各种人。非常辛苦,压力也大,要养自己,还要养公司,她一度患上了抑郁症。

她调侃自己是:死要面子活受罪。

是啊,如果没有离职,也许她现在依然还像以前一样的体面从容、风光无限。

看完她的经历,我想起了罗振宇的一个演讲。

罗振宇提到:在马戏团,驯兽师能指挥比他厉害得多的狮子、老虎去完成表演。而驯兽师本人其实是非常弱小的,老虎只要轻轻一爪子就能打死他。

但是,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,驯兽师通过鞭子、笼子这些更大的力量框架让猛兽觉得他有力量。

人也是如此。

人这一生,尤其是在职场,也是一个把自己放入更大力量框架的过程。

也就是从一个小平台到一个大平台,再到一个更大的平台的过程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你的平台赋予你力量,在外人看起来会感觉你很厉害。

比如xx公司总经理,xx律师事务所合伙人。

但是如果你把这个光环当成是自己的,就很容易露出原形。

很多在职场的中年人,本质上就是“驯兽师”。

千万要保持清醒,不要以为自己的力量真的可以压倒老虎,否则就要倒大霉了。

01

讲一个我们同事遇到的事。

前些年图文电商光景好的时候,负责选品的同事联系过一个很大的供货公司,对方负责对接的商务叫小王。

当时成熟的供货商比较少,他家规模又大,资源又多,所以小王成了各家追捧的香馍馍。

但是小王做事很不靠谱,经常出纰漏。

可因为他的公司大,找他的人络绎不绝,他一个月业绩能做到上千万,经常发朋友圈炫耀。

时间久了,小王真的以为自己是个天才。选择辞职,自己开公司,做供货。

他觉得自己手里有这么多渠道、资源,在这行做肯定没什么难的。

结果昔日链接到的渠道知道他离职后,根本没有人愿意搭理他。

选品的同事说:我看重的是他以前公司打磨爆品的能力,丰富的资源和超强的品控,而不是他个人的能力。

他自己开的公司,根本没有多少像样的产品,文案做得还差。

最后干了不到半年,他就在圈子里销声匿迹了。

和菜头曾经说过一个很有趣的比喻:

在大平台的人,就像是躲在树上的小鸟,看下去的时候,都是扬起的笑脸。

于是错误地把平台的力量当成自己的能力。

一旦离开平台,就从甲方变成了乙方,站在树底下往上看去,全都是面无表情的屁股。

平台的是平台的,个人的是个人的。

前新东方副总裁庄重带着团队离开新东方的时候,把新东方的股票全卖了。

在他看来,公司没了他们根本运转不了,必然要走下坡路。没想到新东方业务越做越好,股价一路飙升。

千万不要把平台的能量,当成自己的能量。

越是大的平台,却不缺人才。

我们必须知道,位置是别人给的,荣耀是别人捧的。

认清自己,保持谦逊,才能行稳致远。

02

罗振宇在演讲中,还提到一个很扎心的真相:

40岁以后,人的能力几乎很难再增长。只能“狐假虎威”,加入更大的力量框架,让自己显得更强大。

他其实还有一句没说。

那就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,能力其实都差不多,机会、平台比能力要更为重要。

之前在知乎上有个问题:为什么秦末的沛县在中国历史上出的人才最多?

萧何、曹参、陈平、周勃都官至丞相,卢绾被封燕王,樊哙、夏侯婴都是大将。

可以说沛县人打下了大半个大汉江山。

答案是:平台的力量。

在刘邦起事之前,他们有的是县衙小吏,有的是无业游民,有的是杀猪的屠夫。

正是有了刘邦提供的这个聚合各路人才的平台,才有了他们出将入相的一生。

王立群老师讲解历史时,也说了一个非常残酷的真相:

再厉害的人,如果没有平台的助力,也很难有所成就。

全国上千个县,哪个县没有主簿,哪个县没有屠夫。

每个县都能拉出来十几个水平和樊哙、萧何差不多的人。

但是因为没有刘邦提供的平台和机会,他们做了一辈子小吏、杀了一辈子的猪。

人是很难通过自己的力量走出来,平台永远是自身能力最好的放大器。

比如薛兆丰老师,本来只是一个北大颇受学生欢迎的教授,但是在得到平台的支持下,把专业的经济学知识大众化,完成了上亿的变现,一跃成为网红名师。

比如现象级网红李子柒,她最先是在外网火的,是YouTube独特的算法机制,让她的优质内容成功突破传播壁垒,收获千万订阅,一跃成为文化输出的典范。

俗话说得好:背靠大树好乘凉。

成功的关键,在于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,发挥自己的才能。

靠着平台的资源和团队,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,拥有一番作为。

03

前阵子,一罐50块钱的可乐上了热搜。

某网友在上海某五星级酒店用餐时,发现外面卖三块的可乐,在这个酒店卖五十。

因为酒店豪华,连带着普通的可乐身价也翻了十几倍。

位置不同,价值不同。

很多时候,决定你价值的不是你自身,而是平台。

李笑来说:一个人要放大自己的价值,必须加入一个高价值网络。

无论是资源还是影响力,大平台对个人的托举,都是小平台无法比拟的。

学会跃升到更大的平台,是每个职场人的必修课。

1. 善用画布策略,广结善缘。

万维钢提到过一个“画布策略”。

当你发现有人要画一幅油画,你要尽快给他找个画布。

意思是:通过服务高人,来获取学习、晋升的机会。

在提供画布的时候,你就有了一次近距离观摩高手的机会,也结下了一份善缘。

比如网友@wenting就讲过一个故事:

她的同事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做电子支持系统,这个工作的本质就是给大学里的医学教授提供电子信息服务,几年下来,她不仅学完了医学院的课程,还几乎把学校的教授都认全了。

凭着这些教授的推荐,她顺利地考入了这所极其难进的医学院,完成了人生的跃迁。

画布策略的本质,是向上社交。

平时多参加业内的活动,多认识一些人,抓住关键人脉,释放自己的善意,展现自己的能力,是向上跃迁的关键。

2. 学会T型深耕,拒绝固化。

有个笑话,宫里有个御厨“一点红”,在宫里干了几十年,到头来只会做一件事:给包子点红点。

别说跃升到更高平台,换一个不点红点的平台,他就要歇菜。

这是所有的平台都有的一个问题,分工细致。

而每个平台的分工方式是不同的,一旦成为一颗特制的螺丝钉,几乎就失去了向上跃迁的可能。

就拿我们来说,我们之前有一个固定职位:推文编辑,只负责推荐外部文章。

但是随着外界优质账号越来越少,我们推文越来越少,于是他们只能转型原创。

有的推文编辑无法适应,有的却能迅速转型。

而这些转型成功的同事,在平时既抓推文,又学习选题和原创。

这就是T型深耕的好处。

在专业深度上努力的同时,拓展跨界的宽度,这样才能拥有更高的适应性。

《跃升》里有一个“70-20-10”学习法则:

70%精力深耕核心领域,20%投入关联领域,10%探索跨界知识。

只有这样,我们在上一个平台优势,才不会变成跃入下一个平台的阻碍。

3. 有一种捷径,叫“入伙式”跃迁。

想加入一个更大的平台,还有一条捷径,就是“未入职先入伙”。

先仿照这个平台工作内容,产出一些相似的内容,让平台看到你的成果。

比如《文明之旅》的节目组就曾遇到一个毕业生,这个毕业生没有笔试也没有面试,凭一份邮件就拿到了offer。

这个邮件里,这个学生研究分析了这个节目的套路,直接发来了一篇完整的稿子。

过去投简历的方式太落伍了,不如直接展示成果。

假定你已经加入这家公司,提前已经产出了成果。

对于面试官来说,没有比这个成果本身更有说服力的东西了。

作家孙春岭说:个人在平台获取的价值,要远远大于他给予平台的价值。

人贵有自知之明,对自己的真实水准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数。

千万不要被自己的傲慢蒙蔽双眼。

人在职场,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站上更高的平台,才能看得更清,走得更远。

订单问题或者资源求助可联系客服(免费领取一部福利资源)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